對行銷最簡短的解釋是,「發現還沒被滿足的需求,並且滿足它。」當年,菲利浦•科特勒(Philip Kotler)用這一句話啟動了商業變革,因為他教會了商家如何在產量過剩的情況下得以生存,將行銷的重心從原本的價格和通路,轉移至滿足顧客需求,並著重產品及服務的利益、結果與價值。

被譽為「現代行銷學之父」的科特勒生於1931年,在麻省理工學院(MIT)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時師從保羅?薩繆爾森(Paul A. Samuelson)。他本可順利地跟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經濟學領域成就一番事業,卻在30歲時決定正式轉向行銷學。

1962年,他受邀加盟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(J. L. Kellogg Graduate School),從行銷學助教開始了他的生涯,自此40多年來致力於將行銷從企業的邊陲地帶,提升至管理的核心層次,在行銷管理學界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,甚至被管理大師湯姆•彼得斯(Tom Peters)盛讚,「行銷,你唯一的名字叫做『科特勒』。」

行銷≠推銷,以顧客需求為起點

對於行銷,一般人往往有兩種錯誤的觀點:一是行銷就是推銷。另一個則是,行銷只不過是一個部門而已。

事實上,從時間點來看,推銷只發生在產品製造之後;行銷則早早開始於公司製造產品之前,而且90的行銷工作早在正式銷售前就已經完成了。所以,行銷不是短期的銷售作業,而是長期的投資努力。

行銷決定公司以何種方式將產品或服務投入市場、訂定價格、進行推銷。接下來,行銷還要繼續監控成果,持續改善產品或服務。因此行銷的範疇遠比推銷來得廣,持續貫穿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,是更全面的溝通和交換流程。

而從思考的角度來看,銷售導向採取的是由內向外的觀點,以工廠的製造為起點,並將注意力集中於公司現有的產品,然後藉著大量銷售與促銷來刺激消費者購買足夠的產品,來達成有利潤的銷售。

而行銷導向則採取由外向內的觀點,以明確的市場為起點,並集中注意力於顧客的需要後,協調整合所有能影響顧客滿足的行銷活動,而藉由創造顧客的滿足以獲取其利潤。

科特勒強調行銷的功能是在於滿足顧客需求。因此,他將行銷定義為:針對目標市場,透過創造、溝通及傳遞優異的顧客價值,來爭取、維繫並增加顧客的藝術與科學。行銷的目的是「管理顧客的需求」。

也就是說,企業必須從顧客的觀點來界定顧客的需求,滿足顧客的需求。那些無視於顧客需求的企業,將面臨被顧客捨棄的命運。

舉例來說,當年汽車消費者開始追求更多樣化的選擇時,亨利?福特(Henry Ford)卻持續生產黑色的T型福特汽車,無視於這項改變;但通用汽車公司(General Motors)則能及時地反應環境的變化,以致取代了福特公司。後來,顧客逐漸偏愛小型汽車,但通用汽車卻仍繼續生產大型車,以致被生產小型汽車的福斯汽車(Woksvagen)和日本汽車公司所打敗。

來源:經理人月刊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rst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